秋季养生攻略 教你去乏调精神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气温下降、气候干燥是入秋的直观感受。起居上宜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则可护阳。立秋之后光照时间逐渐变短,人体容易产生抑郁之情绪,因此需要有意识地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和情绪。此时早晚偏凉,但中午依然很热,体质偏弱的人要注意加减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足下保暖。
入秋后,气候干燥,是慢性病容易复发和病情加重的季节。
老年、儿童、体弱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还有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亚健康状态者,这些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因此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伤。
秋季如何补养,以增强体质,抗病益寿,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
饮食养肺
饮食养肺应多吃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梨等,但要结合个人体质、肠胃功能酌量选用。
白木耳有补肺润燥之功能;胡桃有补肾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疗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养肺
药物补肺则应适当配以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这些药物种类较为丰富,如西洋参、太子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杏仁、天花粉、芦根、白木耳、黑木耳、龟板、鳖甲、地黄等。
“凡药能治病,一定要对症。”
因此,必须强调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不能滥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和儿童及老年患者来说,秋季忌滥用补药。
运动养肺
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等。
其中如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很明显的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养生八字诀
润燥 补肺 养阴 多酸
“贴秋膘”也要悠着点儿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火”。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且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因为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