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认识误区,药师来“纠错”
误区1: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引起感冒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细菌,一种的病毒,而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菌药物是没有疗效的,应针对性的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只有当病毒引起的感冒的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引起持续性高热、脓痰、咳嗽等就是继发细菌性感染的征兆了,这时就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2:抗菌药物是万能的——很多人在腹泻、有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菌药,觉得这样会预防感染
抗菌药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菌药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如果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无需使用抗菌药。
误区3:随意自行调整剂量
很多人在应用抗菌药物时不能做到按时、按量、按疗程。在病情较重时,患者能够严格遵从医嘱正确服药。一旦病情得到控制,便随意减量或减少给药次数,甚至自行停药。减少给药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通常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不足,使得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诱导耐药菌的出现,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随意停药还可能导致细菌卷土重来,使得治疗失败。另外,还有些病人认为自己感染严重,便自行增加剂量,服药剂量超过医生医嘱剂量,认为这让病情好转更快。实则不然。大剂量用药可以导致毒副作用增加,对于肾功能不好的病人、老年人、儿童有时还需要减量用药。所以,只有遵从医嘱,选择最恰当的剂量,才能平衡利弊,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4:多用几种药好得快——同时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感染就能万无一失了。
很多病人和家属都存在着这样的误解,为了使感染迅速控制,他们通常选择几种抗菌药物同时应用。这种“撒网式”的治疗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都不尽相同,同时用药可能导致抗菌谱重复,失去联合用药的意义,还可能导致毒性叠加,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选择抗生素不能够自行判断、自行购买,一定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因为只有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才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误区5:抗菌药越“高级”越好——有患者觉得药越贵越好,越新越好,抗菌药也不例外
每种抗菌药都有自身的特性,各有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药物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菌药,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盲目用“更高级”的,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因此适合的抗菌药就是最好的,并不是越贵的越好,也不是越新的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