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一定要避免的5个误区!
哮喘是一种发生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这类小气道上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本质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这里所说的炎症不可小觑,平常所见的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会随着感染控制而随之消散,但哮喘的炎症是长期存在的。哮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炎症加剧,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气道变窄,影响肺功能,甚至有导致慢阻肺的可能。
在我国超过七成的哮喘患者未实现有效控制,中国哮喘患者一年急性发作率达8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众对于哮喘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哮喘可以自愈
哮喘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哮喘是儿童常见慢性病,我国每100个儿童中就有2个患有哮喘,3-6岁儿童发生率最高。随着生长发育和自身免疫系统的成熟,部分哮喘儿童的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缓解率并不是百分之百。部分儿童长大后可以摆脱哮喘症状,容易误以为哮喘已经自愈,然而在未来接触到某些过敏原或诱发因素时,仍然可能出现哮喘复发。
误区二:反正无法根治,治疗没有用
哮喘是一种难缠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还无法根治。因此,部分患者会产生消极情绪,动摇治疗的信心。
实际上,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科学的管理,哮喘患者的症状可以消失,这样就可以避免急性发作导致死亡,也可以避免长期的炎症导致肺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损伤肺功能。雾化吸入ICS是6岁以下患儿长期治疗用药,ICS/LABA是6岁以上患儿长期治疗用药。
误区三:症状消失就停药
哮喘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两点,一是症状得到良好控制,二是减少未来急性发作,避免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大部分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会特别紧张,都能积极配合治疗,但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就会立马放松警惕,认为没有症状就是病好了,没必要用药了。
主要原因是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所致。在急性发作期使用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是气道炎症仍然持续存在,如果擅自停药,炎症会进一步加重,气道和肺功能会进一步受到损害。
因此,哮喘急性期发作症状一旦被控制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
治疗期间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复查时医生会根据当前哮喘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切勿自行停药。
误区四:吸入激素副作用大
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很多患者一听说激素就十分排斥,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太大。
其实,吸入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每次吸入的剂量非常小,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量就更少,不良反应少。所以吸入糖皮质激素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小于口服或注射激素。
因此,吸入糖皮质激素比口服、注射糖皮质激素安全很多。
如果日常不用吸入激素好好控制哮喘,等到严重住院时,将不得不使用口服或注射激素,得不偿失。
此外,通过吸入后漱口或洗脸可以有效地减少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
误区五:乱用抗生素
有些患者可能会认为,既然哮喘发作是因为气道存在慢性炎症,那么,有炎症就应该使用抗生素来消炎。
实际上,不是所有炎症都需要用抗生素,引发哮喘的气道炎症和细菌感染无关。
诱发哮喘的因素很多,其中细菌感染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因此,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只有当患者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否则都属于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