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耳鼻喉科疾病冬病夏治

时间:2025年08月0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节。在中医理论中,此时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运行旺盛,正是利用自然界的充沛阳气,祛除体内深伏寒邪、温补虚损的绝佳时机——这便是“冬病夏治”的精髓。


  对于耳鼻喉科的常见“冬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反复发作的中耳炎等,它们常在寒冷季节因风寒侵袭、阳气不足而加重。夏季人体阳气升腾,毛孔舒张,更有利于药物吸收及体内寒邪排出。此时进行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提升机体抗寒能力,改善鼻粘膜微循环,减少寒冷刺激下的过度免疫反应,为秋冬季节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常见耳鼻喉“冬病”的夏季调治重点


  1.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


  穴位敷贴(三伏贴):在肺俞、大椎、风门、膏肓及迎香、印堂等穴位贴敷温阳散寒、通窍利鼻的药物(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借助三伏天的炎热气候和人体阳气,激发经气,温通经络,驱散肺经寒邪,减轻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中药内服调理:中医师辨证施治,常用玉屏风散、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方剂加减,益气固表、温肺散寒、通利鼻窍。


  鼻腔冲洗:坚持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洗鼻剂清洁鼻腔,清除过敏原、分泌物,保持鼻腔湿润和粘膜纤毛功能。


  2. 慢性咽炎:


  温阳利咽:针对虚寒型咽炎(常觉咽部不适但分泌物清稀、畏寒怕冷),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温补脾肾、散寒利咽的中药(如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加减)。


  穴位敷贴/艾灸:常选取天突、大椎、肺俞、肾俞等穴位,温煦肺肾,散寒利咽。


  饮食起居调养:避免过食生冷(冰饮、寒性水果如西瓜、梨过量)、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阳气。适度饮水(温水为宜),保持咽喉湿润。


  3.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


  根源在鼻咽:此类中耳炎多与鼻咽部问题(如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相关,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


  夏季治疗重点: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炎症(如上述鼻炎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改善鼻咽部环境,恢复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是预防秋冬复发的关键。可配合鼓膜按摩、捏鼻鼓气法。


  三伏天日常养护要点


  1. 适度享受空调,避免“人造寒邪”: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以上),避免冷风直吹头面部(尤其后颈、前胸)。在空调房久待或从户外进入时,可披件薄外套,保护大椎穴(后颈)。


  2. 冷饮节制,温养脾胃:过度贪凉饮冷最易损伤脾阳,导致寒湿内生,加重鼻咽症状。冷饮浅尝辄止,温水、热茶(如姜枣茶)更适合养护阳气。


  3.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伤阴更损阳。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阳气潜藏恢复。


  4. 适度运动,微汗即可:选择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达到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5. 情绪平和,静心养阳:“心静自然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暴怒,有助于阳气正常升发疏泄。


冬病夏治的时机与个体化


  抓住三伏关键期:通常在三伏天进行集中治疗(如三伏贴,多在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效果更佳。


  并非人人皆宜:冬病夏治主要针对虚寒体质或证属虚寒的疾病。急性感染期(如高热、咽喉肿痛、黄脓涕)、皮肤严重过敏、孕妇等需慎用或禁用某些疗法(如三伏贴)。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或耳鼻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和治疗方案制定。


  三伏天并非仅是酷暑难熬之时,更是调治冬季高发耳鼻喉疾病的宝贵时机。借助天时,科学运用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主动调养,精准干预,能有效减轻症状,减少复发,提升生活质量。


  若你或家人深受上述“冬病”困扰,不妨在这个夏天,走进耳鼻喉科或中医科门诊,咨询专业医师,量身定制一份“冬病夏治”方案。利用好大自然的这份“热”情馈赠,为秋冬的呼吸通畅、耳聪目明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 祝心韵

校  对 | 张 颖

一  审 | 朱亚平

二  审 | 王海波

三  审 | 何 莉

文稿来源 | 耳鼻喉科 陈东东



公众号中搜索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扫一扫,收获更多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行风投诉电话
投诉电话:
(工作时间:0798一8222323 非工作时间:13879807176)
邮箱:
eryuanxinfangban@163.com
发热门诊:
0798-82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