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科王会芳:心灵的又一次洗礼
心灵的又一次洗礼
——读《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有感
宣教科 王会芳
如果说过去我的心是一块干涸的泥土,那么《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定是场及时雨,给了我一个酣畅淋漓的“浇灌”。
如果长期以来对医务工作者的认识是感性的,那么在读了《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之后,我觉得我对他们的认识开始向理性的高度迈进。
或许是“当局者迷”,身处医院,时时刻刻和医护人员“打”成一片,然而此前的我,对于医护人员,仅仅停留在一个“白大褂”的认知层面。《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像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把我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医务工作者的崇高,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刹时在我的心中变得异样清晰。
《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从“坚定信念 服务人民”、“恪尽职守 刻苦钻研”、“关爱患者 促进和谐”、“廉洁从医 团结奉献”等四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医生、医德、医患关系、医生素养方面的内容。文章语言精炼、琅琅上口,既富有哲理,又耐人思考,让读者、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受益匪浅。
关于怎样做一个好医生,是一个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的话题。“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古人把悬壶济世与治国安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何其高也。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王岩说,医生是在拯救患者中拯救自己灵魂的高尚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于医生的理解则更实在: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鲜花代表医生对病人的愿望和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复。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光给鲜花是不够的,他还要给稻穗。稻穗是什么呢?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他肚子里的东西,也就是实实在在地给病人正确地治疗,让他恢复健康。
在我看来,名家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非常深刻、正统。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似乎变得不那么崇高了。
个别一些医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损害患者利益,导致了社会对医生群体的质疑,但个别毕竟不能代表整体。还有很多好医生,在坚守着治疗救人的本分,为患者的康复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支撑着我们的社会,修复着我们的病体。他们忽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忽而为千夫所指,异化成猛虎恶狼。
他们牺牲了健康、爱好和与家人的相聚,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每天饱尝人生的喜怒哀乐,体验着世态炎凉;多少医生操劳过度出现早衰;多少医生压力过大精神抑郁;多少医生患上自己擅长治疗的疾病含恨而去;多少医生对家人漠不关心以至亲人误诊误治;多少医生的孩子对这一行业丧失信心而拒不从医。然而他们却一如既往,默默奉献……
有些人认为医生的心是麻木的,见惯了流血和死亡……可又有谁能体味到医生内心深处的那份苍凉?
在我看来,医患关系本来应该是和谐的,目标一致的关系,病人是为了自己的病,医生也是希望能把他的病治好。但是目前种种情况下,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不是那么太和谐。
现实生活中,医生跟患者之间的争执和摩擦已经屡见不鲜。而现在的摩擦跟十年前,跟五年前的摩擦原因相比都不一样,现在更多的摩擦大多数不是因为医疗质量,大多跟费用有关。原来的医疗环境就是个人负担部分少的时候,医患关系非常好,如今个人负担比例越来越高,付费方式是构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医学从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转换,只停留在医学教育本身是不够的,作为一位好医生,他会把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进行活动,不断加强文化、社会、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解,他保持着对医学之外的普通教育和科学的兴趣,以更好地做好病人的工作,做一位人文的医生。作为一名医生,意味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所以我觉得目前的教育方式从医学本身还是需要去改变,提高医疗的满意度。
什么叫满意度提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认为,满意度提高应该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是疾病的好转——这是基础。第二个就是良好的沟通,沟通就像是剂良药,有了有效沟通,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比如我看到病人,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药,可是家里有两个下岗职工,一剂药下去之后,就花掉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生活费,治病给他带来更沉重的负担。第三个是服务,医学无论是医生愿不愿承认它是一个服务行业,像宾馆服务似的基本服务是必须要有的,我们现在还不够,起码在护理上,包括跟病人怎么说话,走路的时候怎么走,跟病人沟通的时候怎么称呼等等。沟通本身是一门科学,不是说好话,你笑就是沟通。病人需要的不是微笑,需要的是踏实,是放心,让医生学会沟通和基本的礼仪,可能也是改善医患关系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因为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他一边是科学,一边是人文学,是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而人文这方面的教育肯定是不够的。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窗,窗户打开一点,光亮就会多一点,每个人只要迈出一小步,社会将会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