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筑牢“血透堡垒” ——市二院血透室“净护天使”抗“疫”战纪
2月21日上午,60多岁的李阿姨像往常一样来到市二院血透室做血透。
在入血透室之前,护士给她测了一次体温,“体温正常,您放心。”进入到透析室后,戴着口罩的李阿姨平静地等待上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居民不敢走出家门。但对于很多像李阿姨这样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定期的透析是“保命”的。因此,即便疫情严峻,依然不得不冒着风险,每周二三次地往返医院。而他们的必去之地,就是市二院血透室,他们都知道,那的大门永远不会关的。
压力空前,收治转诊患者
可是,此时的市二院血透室,同样压力空前。
2月8日,血透室接到医院防控指挥部紧急指令,要接诊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50多名血透患者。50多名新患者!加上科室本身就有的270多名固定患者,那就是300多病人,而他们的床位有限。
床位不够只能加班加点增加排班通宵做。闻听接诊一大批新血透病人,全科的人都明白任务艰巨,主动请缨,要求增加自己的排班。最后血透室抽调了9名医护人员组成了“净护天使小分队”,同时医院也及时抽调其他科室8名护士增援血透室。
“由于是转诊过来的患者,对他们的病史一无所知,所以在开展治疗前,我们要做大量的建档、感控防疫工作,是日常工作量的几倍。”护理部负责人汪迎春称,接到任务的当天,血透室的护士就从早上7点半一直忙到深夜零点,逐个打电话询问了解病史、对血透室消杀。
而突然增加大量的血友,也引起了科室原有的血透患者的躁动。他们担忧外来的血友会给自己带来感染的风险,极力反对和抗议。于是,医护人员一边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告诉他们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医院早已经做好了紧急预案部署,会严格做好感控。另一方面,为患者和家属做好科普,让他们了解感控流程。同时为血透患者中个别的发热患者,单独排班血透。
2月9日,转诊来的患者进入了医院,开始了传染病源微生物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片排查,而此时的血透室的护士们则忙碌地开始透析护理工作。
扎牢堤坝
保障每一名患者安全
血透室是一个典型的“人员密集”的场所,透析患者抵抗力低下,属于易感人群,如何保障患者的安全,成为科室关注的重点。
科室制定了血透室的传染病防控方案,将原有病人和转诊病人进行分批治疗,以避免交叉感染。完成了所有转诊透析患者的筛查后,立即安排上机透析。
而病人不知道的是,因为他们,血透室防控防疫堤坝必须扎的更加密实。“他们就诊需走专用通道和专用电梯,我们每天都要对这些场地进行消毒很多遍,血透室里定时开窗通风。”血透室护士长郑滢说。
新增患者带来的超常的工作量,让科室每个医护都如同上紧的发条。不但护理工作量增加了,防控工作量更是成倍。“我们设置了预检人员,为每一位进入血透室的患者及家属测量体温(出入测温),还要一个个详细询问接触史,了解有无发热、咳嗽、乏力病史等。”如发现异常经过初步排查后无异常,才可进入血透室。”郑滢说,为了节约紧缺的防护服,大家上班六七个小时都不能喝水吃饭,以减少人员流动。
医者“家属”
用爱心守护患者
俞悦是首批被抽调加入小分队的肾内科护士。这让她感到十分自豪。“2010年就进血透室了,后来又被派往医联体鄱阳血透室一年。”她说作为血透室的一名老护士,很多病人都认识自己,所以那段时间患者见到她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又回来了,上班一定要注意啊。”
俞悦家在外地,一直在景德镇市租房住。刚结婚不久就碰上了疫情,她只得和爱人分居。“医院风险大,就一直住出租屋里,丈夫每天送饭都放在门口,只能远远看着她去取。说到这里,俞悦的眼眶有点红。“其实一线的很多医护都是这样的。”
俞悦说,除了感染的风险,大量的患者更让大家都承受了超常的工作强度。她经常一天工作10几个小时,即便下班后,也经常半夜都要被喊回来为急诊病人做血透。
承受压力还有护士长郑滢。几乎没有了黑白日夜之分,经常从早上6点进科室到半夜才能回宾馆休息。而她自己却说:“这段时间大家都很难,都非常辛苦,我是护士长要带着大家一起拼。”
“这些姑娘们不容易啊,特殊时期,她们从早忙到晚,工作量比平时大了很多,真是太辛苦了!”一个有十年血透史的老病号告诉记者,开始他还担心疫情会影响到自己血透治疗,但看到二院血透室采取的一系列防控举措:工作流程更严谨、消毒频次更密集……可是对他依然如初细心关怀,让他觉得到了二院血透室才安心,这个年过的很放心。
朱雯是肾内科副主任。她告诉记者,其实除了累,还有温情。医患之间相互关心。血友都是科室里的老熟人,疫情让大家的关系更紧密了,因为医护几乎是一直守在血透室里和病人一起的,更有点像“家属”了。她会帮着一些老年病人喂饭喂水。而病人也特别体谅医护加班加点辛苦,会从家里带小零食和水果给她们吃。“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患者和我们都可以回归正常。”朱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