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介入勇攀高峰 两小时解决先天问题——市二医院成功开展全市首例肺动静脉瘘介入术
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洪晓在心血管内科会诊了一位非常特殊的病人。该患者因突发胸痛3小时入院,后因胸闷、呼吸困难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会诊,李洪晓副主任一看患者的胸部CT示:左肺下叶动静脉畸形(AVM),便立即建议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肺动静脉瘘介入手术。
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PAVF) 是一种罕见的肺血管发育畸形。它是肺动脉和肺静脉之间的异常沟通,形成高流量、低阻力的右向左分流。患者可出现紫绀、杵状指、呼吸困难及矛盾性栓塞等临床表现。可并发咳血、血胸等出血症状,以及并发脑脓肿、偏瘫及短暂性脑缺氧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
该病症外科治疗多采用结扎,局部、肺段、肺叶或全肺切除等方式,手术创伤大,周围组织容易破裂出血,风险大、必须损失部分肺功能。随着介入技术及栓塞材料不断的发展成熟,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PAVF最安全及有效的首选方法。
转科当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李洪晓副主任在介入室为患者行肺动静脉瘘介入术,通过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右股静脉成功后,经右股动脉置入5F动脉鞘,送入H1导管行双侧肺动脉造影示:左下肺见2个动脉瘤样突起,为病理血管,用微导管超选择,用弹簧圈分别栓塞,复造影示各分支血管断流,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该患者情况较为罕见,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全面评估其形态特征尤其重要,根据其特点,手术者选择最佳栓塞封堵方法及材料。治疗中一般经右股静脉穿刺插入导管,通过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作左右肺动脉造影,极易诱发心慌、心悸,甚至心脏猝死,所以需要熟练、谨慎、轻柔、准确的手术技巧,既要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供血,又要减少侧支循环或PAVF破裂的发生。
手术后患者无胸闷、气短等症状,生命体征稳定,术后3天治愈出院。
“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医学发展的道路没有捷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团队牢记使命,负重前行,在熟练开展血管介入的基础上挑战自我,再攀高峰,成功开展全市首例肺动静脉瘘介入术,为我市的介入技术添上绚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