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二院人——有一种选择叫做“医生”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最美二院人——有一种选择叫做“医生”。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美的定义,却又各有不同。
美,也许是春日之和煦、夏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冬雪之高洁,也许是电影荧幕中的一位佳人,也许是灯火阑珊处的一瞬回眸。正如谚语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又何止千万?
我们无法找出一种举世公认、万众齐叹的美,但却可以断言,在病人眼中什么是最美。
如果我是一名病人,在我眼中的“美”应该是这样的:
当我不能自理、无依无靠时,情真意切地给予我家人般的温暖和照顾
当我病魔缠身,情绪暴躁时,有人能毫无怨言地理解我尖酸刻薄的言行
如果我是一名病人,在我眼中的“最美”应该是这样的:
当我重病垂危,生死一线,有人能选择勇敢地站出来,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救中,哪怕可能面对残酷的失败和家属的责难。
这样的选择,是最美的。
在我们二院,就有这样一位病人眼中的“最美”,她就是xxxx沈国荣。
可能大多数医生都会说,是职业选择了他们。但对沈主任来说,入行之后每一天她都在用行动做选择。
年轻时,她有过很多的选择机会,但医者的崇高,让她体会到“放弃”其实远比“取得”更有意义。比如,她放弃过留校,放弃过去大都市,放弃过为金钱下海,甚至包括放弃一份儿女情长。
记得第一次援助突尼斯时,突方起初并不信任中方医疗队专家。沈主任30岁,在他们看来,似乎太年轻。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一天上午,急诊室来了一个体重三百多斤患者,心肌梗塞休克。这类病人,用药是个大难题。用常规量,如同蚊子叮大象。可是按体重用药,又会超过规定限量,很可能致死。当地医生提议,还是赶快转国家级医院好。
说实话,沈主任也从未遇到过这种病例。转诊逃避了风险,但病人垂危,随时可能途中死亡。于是,她决定留下病人,边摸索着用药,边观察反应,当天一直守护到傍晚,病人才转危为安。走出抢救室时,患者家属对着她连连鞠躬,突方医务人员也伸出了大拇指。连连称赞,面对压力,沈主任勇敢地选择了承担责任,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她得到了患者和突方医务人员的高度认可。
在援外和进修的那些年里,沈主任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却错过了一个母亲最宝贵的经历——陪伴孩子成长。
第一次进修,孩子正伊牙学语,第一次援外,孩子在中考,第二次援外,孩子参加高考。记得援外时,还没有手机,每月一次长途,听到孩子愈发陌生的声音,沈主任的心都会揪在一起,整晚难以入睡……
后来孩子高考选志愿,他很直接地告诉沈主任,妈妈!我不想学医,我可不愿自己将来也错过陪伴孩子的成长……
沈主任也有过疑惑,这算是医生的成功,还是失败?她的很多同行,都有同样的遗憾。选择了做好医生,就意味放弃普通人的拥有。
除了这些,当医生的,你的时间,你的饮食,你的作息,甚至你的快乐,都不属于自己。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与夜晚,一个抢救电话,就可能让你的午夜美梦,你的美味佳肴和节假安排变成了泡影。你可能会记不清今天多少号,满脑子纠结的都是日班夜班和病情……
有时回忆30多年人生过往,会想起那部电视剧里的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享受人生,皱纹就已经爬满了脸庞……”用在医生这门职业,十分的贴切。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沈主任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选择医生,自然是由衷的热爱,坚持前行,必然是因爱而生的执著!我想,这也是激励沈主任在从医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同样是支撑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有力基石!
借此平台,我衷心的祝愿沈主任,以及千千万万的医疗工作者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各位!